宋代《养老奉亲书》中曾说:“水陆之物为饮食者,不啻千品,其五色五味冷热补泻之性,亦皆禀于阴阳五行,与药无殊......人若能知其食性,调而用之,则倍胜于药也......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。”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可以根据食物的不同功效,以食为药,保健强身,防病治病。如喝红糖姜水可以预防风寒感冒,喝绿豆汤预防夏天中暑,吃红枣、枸杞、桂圆能够补血等。
食物的功效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:
1、 补 ——补益脏腑
人体各种组织、器官和整体的机能低下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。中医学把这种病理状态称为 “正气虚 ”,其所引起的病证称为 “虚证 ”。根据虚证所反映的症状和病机的不同,还可分为肝虚、心虚、脾虚、肺虚、肾虚以及气虚、血虚等等。主要表现如心悸气短,全身乏力,食欲不振,食入不化,咳嗽虚喘,腰膝酸软等。
中医主张体质虚弱或慢性虚证患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滋补。 [例如 ]如鸡汤可用于虚劳,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,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,胎盘粉用于补肾强身,猪骨髓用于补脑益智,动物脏器用于滋补相应的脏腑等。
米面果菜等也有改善人体机能,补益脏腑气血的作用。 [例如 ]如粳米可补脾,和胃,清肺;荔枝甘温能益血,益人颜色,身体虚弱、病后津伤都可用它来滋养调摄;花生能健脾和胃,滋养调气,营养不良、乳汁缺乏皆可用以补虚益气;黑芝麻有补血、生津、润肠、乌发的作用;银耳有益气生津等作用,可用于肺脾两虚、津亏阴虚体弱之人等。
2、 泻 ——泻实祛邪
外部致病因素侵袭人体,或内部功能的紊乱和亢进,皆可使人发生疾病。如果病邪较盛,中医称为 “邪气实 ”,其证候则称为 “实证 ”。同时又有正气虚弱的表现,则是 “虚实错杂 ”。此时既要针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调理,又要直接去除病因,即所谓 “祛邪安脏 ”。 [例如 ]如大蒜治痢疾,山楂消食积,鳗鱼治肺痨,薏米祛湿,藕汁治咳血,赤豆治水肿,猪胰治消渴,蜂蜜润燥等。
有些食物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,如鸡蛋除营养作用外,还有调节脏腑功能、清解热毒等作用。李时珍说: “鸡子黄补阴血,解热毒,治下痢甚验。 ”
3、 调 ——调整阴阳
人体的生理机能只有在和谐协调的情况下,才能得以维持,从而处于健康状态,免受病邪的侵袭。生活中,饮食得当则可起到维持阴阳调和的作用。另外,对因为阴阳失调所导致的疾病状态,利用饮食的性味也可进行调节。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情况,可有扶阳抑阴、育阴潜阳、阴阳双补等很多方法。 [例如 ]如阳虚的人可用温补,选牛肉、羊肉、狗肉、干姜等甘温、辛热类食品补助阳气;而阴虚的人当用清补,选百合、淡菜、甲鱼、海参、银耳等甘凉、咸寒类食品养阴生津。
在日常生活中,偏热的体质或热性疾病,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品。 [例如 ]瓜果、蔬菜中性寒者偏多,如梨汁、藕汁、橘汁等,可用于清热、止渴、生津;西瓜、茶水等,可清热、利尿;萝卜、甘草可治外感喉痛;芫荽、荆芥能清热、解毒;赤小豆、白扁豆可清热除湿等。
偏寒的体质或寒性疾病,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品。 [例如 ]调味品中性热者偏多,如胡荽面、姜糖汤可温中发汗;辣椒、生姜能通阳健胃;胡椒、茴香可治胃寒疼痛;小茴香和石榴皮煎服可用于治疗痢疾;葱白和生姜煎服可用于治疗风寒外感;大茴香炒焦研末,红糖调和,黄酒冲服可用于治疗疝气疼痛等。